蛻變,來自環境的塑造
發布時間:2025年11月05日
時光荏苒,仿佛昨天我還穿著學士服在校園里拋帽慶祝,轉眼間,我身著反光背心、頭戴安全帽,在土與木的交織中度過了一個月。這短短三十天,是一場從學生到“社會人”的劇烈轉型,是一次理論與現實的激烈碰撞,更是一段充滿汗水、困惑與微小成就感的啟蒙之旅。
我被分到的河北順平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是市政工程,其中包含道路、箱涵、給排水、電氣、綠化等內容。這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,面對從未見過的管道和箱涵圖紙,我也曾抓耳撓腮,無從下手,但是,通過反復查找資料學習,圖紙上每一個陌生的標注都是我不斷向上的階梯。在項目上,風吹日曬是常態,這一個月里我抄過基礎標高、算過商砼方量、畫過釬探布置圖,但這些也只是剛剛入門,前路多艱、道阻且長,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。
在學校,我們假設的材料是均勻的、荷載是理想的、支撐是絕對剛性的。但現場實際情況告訴我:圖紙是最理想的狀態、誤差是不可避免的因素、天氣不會因工期而改變。在學校,我們討論的是彎矩、剪力、預應力;在工地,師傅們說的是“溝槽”“模板”“放線”。到工地第一周的我,像聽天書一樣,只能跟在師傅們后面,仔細地聽、拼命地記。我意識到,聽懂“行話”,是融入團隊的第一步。我的網絡搜索關鍵詞一改從前,已經變為CAD、施工流程、圖紙標注、規范圖集等等。
在學校時,如果一道題解不出來,結果無非就是掛科補考。但如今在施工現場,一個尺寸線放錯,導致的就是工人返工、材料浪費、延誤工期,甚至是安全隱患。這種沉甸甸的責任感,是在校園里所不能體會的。而這,也讓我學會了對每一個數據反復核對、再三確認,無誤后再提交上報。
這一個月,是褪去學生氣的一個月,是皮膚變黑、腳步變穩的一個月。我親眼所見的,不再是書本二維的的標注和圖形,而是混凝土澆筑的溫度,是三維立體的模板排列和一排擋土墻拔地而起的生命力。前路雖長,挑戰猶存,而我,已經做好了準備。
路漫漫其修遠兮,吾將上下而求索。我為自己能成為一名“土木人”而感到自豪,也為能遇到項目部的師傅們感到開心。(潘浩東)
上一篇:在實踐中磨礪成長
下一篇:沒有了
返回列表